Skip to main content

「將臨期」場內場外的反思 (2014-12-06/07)

December 06-07, 2014
龔敏光牧師

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已是「將臨期」(Advent)的第二週。我們在聖餐桌前擺放了將臨花環,裡面共有五支蠟燭,三枝藍色蠟燭,一枝粉紅色及一枝白色蠟燭,每一主日燃點一枝蠟燭。最後在平安夜燃點白色蠟燭,象徵耶穌基督的純潔無瑕,為我們洗去罪污。讓我們思想、慶祝基督的降生,並且期待基督的復臨。燭光代表真光要照亮這黑暗的世代。

當我們預備慶祝基督的降生,我邀大家一同進入我的思想旅程:

基督降生已二千多年,這世界變成怎樣?

  • 是否愈來愈多人信主?
  • 在北美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有多少人真真正正慶祝基督的降生?
  • 當你駕車經過週邊鄰舍時,有多少聖誕燈飾佈置顯明基督的降生?
  • 真光還在照耀嗎?
  • 教會還能作世上的光嗎?

上週加拿大美式足球格雷杯賽事(Grey Cup)剛剛結束,球迷從加拿大不同的省分來溫哥華聚集慶祝,更有大巡遊,非常熱鬧,被傳媒廣泛報道。有些地方如美國紐約市也有聖誕巡遊。但主角已不是耶穌基督。本週(十二月七日)溫哥華市中心也舉辦一年一度的羅渣士「聖誕老人大巡遊」,焦點卻在聖誕老人身上。

筆者在思想,教會的聖誕慶祝可否更顯眼?去年我們舉辦聖誕嘉年華,今年我們以平安夜崇拜慶祝,都是邀請人到我們的主場參加。我們可否辦聖誕巡遊,由場內轉戰場外,讓社區更能看見聖誕的真義?

盼望當我們向別人發出聖誕祝願時,仍然持守Merry Christmas 而不是Happy holiday! 讓我們齊來高舉基督。最後,以神的話互勉:

西1:28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憶念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創校院長高雲漢牧師 (2014-11-29/30)

November 29-30, 2014
李耀全牧師

最近教會與小僕正考慮如何回應加拿大華人神學院的邀請,參與成為温哥華建校的合作伙伴,很自然想起該校的創辦院長高雲漢牧師/博士。高牧師去年在多倫多息勞歸主,享年近八十載。在推動神學教育之先,他一直是華人基督教傳道會的創會牧師(多倫多最大教會的牧長),帶領眾多同工在多間教會牧養成千上萬的信徒。除了大多倫多市的侍奉,高牧師也全力推動華人宣教運動,曾擔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之重任,為主走遍全球。

吾友吳克定(醫生)牧師在高雲漢牧師的安息禮拜證道時,如此作出引言:「在世人來說是生榮死哀,我們卻是向一個榮耀的人生肅然起敬和慶祝。」高牧師全獻於主,一生靠主,在牧會之餘,像主一樣,馬不停蹄,走遍各城各鄉,傳天國的福音。吳牧師追憶高牧師的人生有很多試煉,他早年因戰亂逃難到香港,沒機會升學。高牧師不明白為甚麼沒有機會讀書,而且患上重病,但仍然把自己奉獻給主,說:「我好像舊約的撒勒法寡婦,只剩下一把麵、一滴油,仍要遵照先知吩咐,先做個餅給以利亞。我這個瘦弱的生命,死就死吧!主啊,你若使用,我就奉獻給你。」

高牧師、師母早期的傳道生涯很艱苦。但是高牧師從不埋怨,他的安慰是神的話:「這話將我救活了,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詩119:50)「我受苦是於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詩119:71)我們可能都知道高牧師多年來有不同的疾病,後來特別有洗腎的痛苦。高牧師為了呼籲多倫多華人教會關注中南美洲的福音事工,振臂高呼,帶著很多很重的洗腎藥水向南走,直至有愛主的會友陳姊妹捐出一個腎。高牧師腎臟移植手術成功後,人人都勸他休息享福,但是他看見沒有人帶領世界華福,毅然肩負重任,擔當世界華福總幹事五年,任務完成,新腎壞了。就在這時(十年前),高牧師帶病與志同道合的團隊在多倫多創辦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如今已有超過六十位畢業生,分佈在加國各城侍奉主。

高牧師一生靠主恩,牧會、宣教與教學,最後為主燒盡。小僕甚願步他後塵,但深愧望塵莫及。願前人的榜樣成為後人學習的軌跡。

BCIM (續) (2014-11-22/23)

November 22-23, 2014
陳宗遠傳道

上月第四週出隊,一行五人,有Dominic、Ed、Miranda、Wendy、筆者。週五早上,我們在喜雙逢「入滿油」(共晉早餐)、將中文報章雜誌疊好、放進車廂後,就取道一號公路,然後轉入三號公路,向BC內陸進發。

首站是Princeton。浦進城,途人稀少,生意諒必不易為。我們分頭探訪兩家餐館,送上報章,然後在其中一家餐館會合用膳。餐館東主是香港移民,已信主,跟短宣隊建立多年深厚情誼,在廚房談笑用刀,一邊切菜,一邊閒聊,由兒子升學、女兒工作,到香港近況,無所不談。他慨嘆生意大不如前,因為遊客多取道Coquihalla公路來回溫哥華和Okanagan、Kelowna一帶,鮮會取道三號公路,更遑論在Princeton歇腳。

代禱、道別之後,我們繼續行程,來到Osoyoos,分頭探訪兩家餐館。其中一隊再到一家療養院,探訪一位長者。這位長者昔日在Princeton街頭流離浪蕩,潦倒坎坷,後得安排入住療養院。他非常熱情,餽贈親手栽種的西瓜、南瓜、毛瓜。三瓜體積雖小,但物輕情意重。

接著,我們再往Grand Forks,但刻意稍晚抵達,為的是要避過餐館繁忙時段,能與餐館東主促膝詳談,互通近況。(當然,筆者龜速駕駛,也難辭其咎。)當晚可謂滿載而別,而且「all you can eat」。說是滿載而別,是因為第一家餐館的老闆娘送上一大袋新鮮內陸蘋果;說是「all you can eat」,是因為在第一家餐館用餐後,再探訪另一家餐館,盛情難卻,豈能忍心向其巧手小菜、自製叉燒說「不」?

或曰:一袋蘋果,一客小菜,何足掛齒?答曰:每個蘋果、每碟小菜,皆盛載一份情,而這份情,由短宣隊員多年委身努力所建立。由素不相識,到有講有笑,甚至鮮果、佳餚侍候,筆者深覺,自己只是乘涼的後人。「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十15,和修)只盼有更多弟兄姊妹加入播種行列,齊齊留下佳美腳蹤。

週五晚上十時半,我們終於到達Trail。翌日一覺醒來,隨即展開一連串充實的服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牧人的禱告 (2014-11-15/16)

November 15-16, 2014
李耀全牧師

親愛的主:

有四大挑戰常衝擊我的侍奉-

先有那惡者常用灰心與羞恥想把我打倒。

另因過去一點點的成就令我有時處事過急、掉以輕心、缺乏耐性。

又因我心靈與祢親近不足而無能面對困惑或克服軟弱。

還有重重挫折與危機緊隨着我,縱使我已倍加努力,盡力而為。

然而祢讓我明白每樣神聖的事之榮耀,

並不在乎事情的本身,

乃在乎成聖的源頭。

故此我將以傳揚主耶穌基督與祂的真理為己任,

而我侍奉的原則乃唯獨高舉我所信靠的基督,

因在祂裡面有一切靈裡的豐盛和能力,

唯願我所作的一切都是作在主的身上。

求主幫助我在侍奉裡學習更謙卑,

在主的帶領下不斷學習與成長,

在主裡凡事尊主為大、以神為樂,

在與主同行中更經歷主的恩典。

若然,無論我成功與否,

在主裡我已心滿意足,

因主的旨意已成全。

(靈感出自英文的清教徒禱文的默想,有感而作。2014年11月13日晚)

傾心吐意的對話 (2014-11-08/09)

November 08-09, 2014
龔敏光牧師

最近在團契感恩聚會中,一位肢體分享她的感恩事項,她為自己能清早起來靈修感謝神。當她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她感覺到生活有動力,情緒也平穩,更容易倚靠神。我聽到以後,就為她感謝神。因為她學習把最好的獻給主,操練敬虔的生活。「敬虔」是指人從心底裏對神的尊敬,正如我在「為萬人代求」的講道中,提到保羅的願景,他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祈禱是操練敬虔的不二法門!

試想想一位創天造地的主,掌管這宇宙的上帝,從永遠到永遠的神,竟願意聽我這微不足道的人傾訴,真是不可思議!試想想,有誰能隨時隨地,24小時/7天聽你傾訴?有誰能比祂更認識、明白、瞭解你的想法、感受、情緒、難處、重擔…? 正如詩人在詩139:1-4「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

面對這位慈愛主,我們怎能輕輕放過機會不向祂傾訴呢?筆者在未奉獻之前,已養成並享受清晨起來讀經祈禱的習慣。清晨起來,我喜歡有短暫的靈修時間,看看靈命日糧,透過經文默想神的屬性與作為,我會求主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祂律法中的奇妙(詩119:18)。當腦海中想起弟兄姊妹時,就即時為他們代求。求神加添我愛心,加添我能力,讓我可服事人。有時我感到乏力有重擔時,我會伸出我的手,求祂牽引我,口中哼出「親愛主,牽我手…」,口中這樣說: 「爸爸!我很疲乏,求你拖帶我,讓我能走過這段死蔭的幽谷!」

禱告完後,我感到平靜安穩,帶著神所賜的力量面對一天的工作。弟兄姊妹們,神是我們的屬靈加油站,甚願我們清早起來,加加油,享受傾心吐意的對話。這也是主耶穌留給我們的榜樣(可1:35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合一」的反思 (2014-11-01/02)

November 01-02, 2014
歐陽鑽玲傳道

報章及新聞最近常出現「撕裂」一詞,從撕裂現象引起了自我的反思。其實,這種令人心痛的「撕裂」現象不但出現於不同政見上,也常出現在人與人相處之間,甚至連基督徒也不例外。人常容易會因不同意見而彼此不能接納,甚至因著堅持正義而與人劃清界線,形成非黑即白、非我族類的排斥,造成彼此之間的分裂。

讀以弗所書第二章,最抓住我心的是– 基督正是為修補破裂關係而來世上,祂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人分裂、使人互相敵對的圍牆」。參考一個譯本的譯法:「藉著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弗2:16),基督的死就是除去人與人之間的阻隔,使人與神和好,也使人與人和好。主既甘願為成就修補破裂關係而付出重大代價,因此,任何人與人關係的「撕裂」都不是主的心意,也會令主的心傷痛。

天地的主,宇宙的大君王,竟然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無條件地犧牲自己,為的是要帶來人與神的合一,也為要帶來人與人的合一,可見神如何看重「沒有阻隔的關係」?

弗4:1 聖經提醒我們,要「竭力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新譯本),可見要實踐合一的生活並不容易,必須用勁,時刻放下「自我執著」,靠著聖靈才可做得到。在腓立比書中清楚可見,基督以身示範,祂即使比我們更可以行使自己應有的權利,祂卻甘願為愛而放棄「自我的執著與堅持」(腓2:5-7),讓我們在主的愛裡彼此勉勵,學效基督的自己放棄,以達成人與人彼此的相和,以保持基督身體的合一,成為彼此的祝福,教會就能見證福音改變人生命的大能。

BCIM (2014-10-25/26)

October 25-26, 2014
陳宗遠傳道

自從八月銷假,侍奉接踵而來。呂Sir 佈道會之後,是基教講座、聖地講座、李錦洪佈道會、水禮信息、普通話、粵語崇拜講道、週六查經班……還未計其他侍奉,以及私務,包括這週搬家,告別二號路,搬進岳父、岳母家裡去(在此感謝某弟兄及其伙計幫忙)。然而,感謝神!即使忙碌,神的恩典仍然夠用。這同時令筆者想起,昔日在建道校園流行的一句話:關關難過關關過!

當大家今早翻閱本期隨筆,筆者已經身處BC內陸的Trail,與當地信徒分享神的話語(週六),又或者正在回程(主日)。

早前有幸替BCIM短片的旁白預備中文翻譯。筆者一邊翻譯,一邊想像短宣隊沿途所見所聞,默默為他們禱告,也求神親自答謝他們的勞苦。

內陸一帶,中文資源缺乏。中文報章雜誌,實屬人間珍品。至於教會聚會,更如鳳毛麟角。我們可以想像,在中文資源、聚會缺乏的情況下,內陸一帶的需要,何其殷切:

  • 聯誼方面:當地人口不及大溫稠密,諒必有很多事情、感受堆壓心頭、哽在咽喉,需要切切的心靈關懷。
  • 信仰方面:當地缺乏中文聚會,更遑論有中文牧者定期栽培、餵養。真理裝備難免不能跟大溫教會同日而語。若然異端猖獗,危矣!殆矣!

走筆至此,我想起使徒行傳十八24-28的記載。其中,亞波羅能言善辯,但「單曉得約翰的洗禮」(v25)。換言之:他的裝備未夠全面。然而,他遇上百基拉、亞居拉。兩夫婦「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v26),實行為亞波羅進行神學裝備升級工程。

今日,我們其實非常有福。身處大溫,教會內外,大小聚會,各種課程,應有盡有,甚至彼此撞期。我們諒必學習了許多、吸收了許多,但會否願意公諸同好?會否願意將之整理?會否願意將之循環再用?會否願意跟缺乏學習機會的人分享?會否願意成為別人的百基拉、亞居拉?

或曰:今時今日,有網上課程,甚至有網上教會嘛。有需要者,大可上網吃屬靈自助餐,何必多此一舉?

答曰:信徒成長、門徒訓練,貴乎相交,貴乎互動,貴乎互勉,貴乎生命影響生命。若連基教、門訓也假手於網絡,恐怕教會、團契、門訓等觀念要重新定義!

筆者下次會分享BCIM所見所聞,待續。

「感恩」 (2014-10-18/19)

October 18-19, 2014
李耀全牧師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剛過去,但其實感恩該是全年每月每日每刻的事。從十個長大痲瘋得蒙主耶穌醫治的故事 (路17:11-19) ,我們被提醒不要像那九個忘恩的人,卻要向那回來感恩的人學習。這人回頭向主感恩,高聲讚美神和俯伏在主腳前謝恩。故此我們在感恩的事上首先不可忘記主的仁慈 (詩103:2),其次我們要將榮耀頌讚歸給祂,並以行為和行動來向主感恩。念恩、頌恩與報恩,即用行動回報主恩成為感恩緊扣的三環。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一個曉得感恩的人是一個更蒙恩的人。九個忘恩的人只得著身體的醫治,但耶穌卻對那回來感恩的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路17:19) 這感恩的人不單得到身體的醫治,更因信心得到全人的醫治,包括身心靈的醫治。以前作為痲瘋病患者,他只能與其他九個同病相憐的人遠遠看見耶穌。如今因他蒙醫治後願感恩回報醫治他的主,他可以親近主,與祂相遇。故此我們千萬不要忘恩負義,失去主更大的祝福。「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9:15)

《密室》(The Hiding Place) 的作者嘉莉 (Corrie Ten Boom)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她姐姐貝西(Betsie)在一所集中營裡過著艱苦的生活,住在又髒又多跳蚤的房間裡。有一天早上她們讀經讀到帖前五章十六至十八節「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時,貝西說要為一切感恩,包括那麼多的跳蚤感恩。嘉莉起初完全拒絕,後來卻順她姐姐的堅持。不久,她們竟能在她們住的地方舉行查經班,原因德軍因那裏跳蚤太多,不願前來查看!一首我們喜歡的聖詩《感謝神》如此說:「感謝神賜温暖春天,感謝神淒涼秋景;感謝神禱告蒙應允,感謝神未蒙垂聽;感謝神路旁有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著名的作者杏林子曾在《感謝玫瑰有刺》一書說她年少時總不明白這首詩的意義。後來她年紀稍長才感悟到她生命中的「刺」,激發她寫了許多勵志的書包括《生之歌》、《生之頌》等等。

所以我們感恩該是多方面的:

  1. 為所擁有的感恩:為我們在一般衣、食、住、行 (理所當然的) 感恩
  2. 為所得著的感恩:為成就、健康… 等感恩。
  3. 為所失去的感恩:為使我們痛苦的事因知道神總有祂更高的旨意而感恩。

若我們凡事感恩,不住的禱告,我們便能常常喜樂。我們沒有喜樂的心是否因為我們不願感恩或不知如何感恩?在感恩節的週末,我亦主持了親愛黃握謀弟兄的安息禮拜。回顧弟兄三十年悠長洗腎的年日中毫無怨言,並從不間斷地事奉神,傳福音和教主日學。他一息尚存,就是以神為樂!讓我們不單求主恩,更要賜恩主!

為主多結果子 (2014-10-11/12)

October 11-12, 2014
龔敏光牧師

感謝神!在過去的十一天假期,我和師母到英國倫敦遊玩,順道探望丁建玲宣教士,實地瞭解她在歐洲的事工及近況。神也讓我在英國利物蒲華人福音教會講道,認識了教會的長執領導層,當中彼此交流分享,知道英國很多教會都缺乏牧者牧養,他們問我何時可再來,恍惚向我發出馬其頓的呼聲。我回答說:「神若許可,必有再見的機會!」在倫敦期間,神給我們機會探望師母的中學老師及舊同學,與他們聚舊,並且向他們分享福音,他們都願意聆聽,我們體會到基督徒隨走隨傳的人生。

在旅程最後三天,我們乘火車到法國巴黎遊玩,順道探望巴黎宣道會牧者。除了見到簡戴德牧師外,也認識了兩間宣道會的牧者。一位是唐人街教會的林庭光牧師,另一位是St. Maur區聖牧堂的牧者黃振才牧師。他們向我們講述教會的現況,兩間教會現正籌劃擴堂。由於人數加增,兩間堂會的地方不敷應用,他們都不約而同計劃在原址加建一層,現正在設計及籌集經費階段。

這兩間巴黎的宣道會和列宣家有著密切的關係。二零零零年關潔玲傳道曾帶領短宣隊協助唐人街教會舉辦暑期聖經班。二零零四年六月,列宣家派出一支短宣隊(其中有曾偉基牧師及陳德暉弟兄)聯同渥太華宣道會的葉夢球弟兄一同協助建造聖牧堂。把原來的壁球場改建為現今的教堂。他們需要把中間的間隔牆拆掉,在工程中間隔牆突然倒塌,壓傷了曾牧師和葉夢球弟兄,兩人經過長時間休養後終於康復。幾經波折,教會於當年九月正式開始聚會,當時教會在後園栽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以作開堂記念。不經不覺已十週年了。黃牧師師母摘了兩個剛熟的無花果遞給我們,我們放進口裏,感覺鮮甜。心裡想我們得以親嘗前人宣教所結的果子!今日的聖牧堂已成為宣教的教會,他們教會的主題為「為主多結果子」,明年他們開始組織弟兄姊妹到非洲塞內加爾短宣。

列宣家在十一月廿九日邀請了從巴拿馬來的曾湛光牧師訓練我們如何作短宣,盼望我們齊齊學習,參與宣教,多結宣教的果子。

我們在天上的父 (2014-10-04/05)

October 04-05, 2014
李耀全牧師

有一日主耶穌在某一個地方祈禱,完畢時,有一個門徒對祂說:「主啊!求祢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一樣。」(路11:1) 故此主耶穌便教導門徒禱告。這禱文固然是「主」的「禱文」,其實更是「門徒」的「禱文」。主耶穌和祂門徒的關係突顯在禱文的首句,即「我們」(信徒)與「天上的父」的關係。主耶穌乃「我們」與父神的「中保」,故此我們禱告的主要對象乃「天上的父」,而我們是「奉主耶穌的名求」(太18:19-20)。

主耶穌另在「登山寶訓」中亦教導群眾(太5:1,2) 有關禱告的要素(太6:5-15),而其重點在上下文亦多次强調 — 無論是在施捨、禱告或禁食,操練的關鍵乃我們信徒與父神的關係。故此「我們」是指作為敬拜主與祈求主的信徒群體。

我們是向「天上」的父禱告,有別於在「地上」的父。主耶穌在下文教導「祈求的就得著…」而主自己解釋說:「你們中間哪一個人,兒子向他要餅,反給他石頭;要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邪惡,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難道不更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太7:7-11)。有時「地上」的父是邪惡的,在「天上」的父卻永遠是仁慈的、公義的、聖潔的…,故此我們可以滿有信心,父神一定會按祂的美意聽我們誠懇的禱告,給我們最好和最美善的。

我們在天上的「父」。「父」在原文乃「Patēr」,而在當時慣用的亞蘭文土語乃「Abba」(阿爸),正如主耶穌向祂自己的父禱告時用的稱呼(參可14:36:「阿爸、父啊,祢凡事都能作…」)。使徒保羅亦教導說:「你們接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使你們仍舊懼怕:你們接受的,是使人成為嗣子的靈,使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親自和我們的靈一同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5,16;另參加4:6,7)。不錯,「阿爸、父」乃孩子對父親親暱的稱呼,但它亦是成人對他/她父親尊敬的稱呼,既是親密的,仍帶著敬重,不像西方的「Daddy」那麼隨意。

故此「我們在天上的父」一方面提醒我們「父神」是帶有權柄、温情與親密,而另一方面「在天上」提醒我們祂的主權統治萬物(包括歷史與政治局勢等)。其實「天上的父」的概念早在舊約可見(參申14:1;32:6;詩103:13;耶3:4;31:9;何11:1)。在香港和世界各地政治動盪的局面裡,我們在天上的父仍然掌管一切,關心每一個捲入其中的市民及維持秩序的紀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