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你是否離棄了你起初的愛?

May 27-28, 2017
汪詠梅傳道

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忍受] *,並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已經離棄了你起初的愛]*。(啟2:1b-4)

我認識一對夫婦,他們結婚已經三十多年。先生在外面早已經有了情人,但仍然和太太生活在一起,慷慨地供應太太一切物質的需要。他們一同出入,在不知情的人眼裡仍像是一對恩愛夫妻。但是毋庸諱言,那位先生已經離棄了他起初對太太的愛。

舊約中常常用愛情、婚姻比喻神和他的子民以色列的關係,新約中也用新郎和新婦比喻耶穌基督和他的教會。在《啟示錄》2:1b-4,主耶穌在讚揚了以弗所教會諸多之處後,責備她離棄了起初對他的愛。新約其它書卷沒有講到以弗所教會怎樣離棄了她起初對主的愛,但是,在這段經文裡,“不能容忍惡人”、“忍耐”、“並不乏倦”,原文希臘文用的現在時;“試驗”真假使徒、為主的名“忍受”,用的是過去時。我們可以想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教會可能受她所在的異教文化的影響,像哥林多教會那樣,不能徹底離棄偶像;以弗所是亞細亞省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弟兄姐妹們可能不能抵制名利的誘惑,不能忍受卑賤貧窮,以致既侍奉神又侍奉瑪門。

這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提醒。無論作為教會還是基督徒個人,我們可能並非一無是處,可能仍然在為主做工,但我們的心對主已經不再忠貞專一,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使我們不能結實。在紀念RCAC建堂4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反思:我們有沒有失去當初建堂的異象,有沒有因為愛這個世界,去追隨這個時代的潮流?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我們有沒有勇敢地為主作見證?有沒有凡事尋求主的帶領,單單地依靠主,所做的一切單單為主?願主保守我們的心,讓我們永葆起初對他的愛!

*新譯本

 

“這人是誰?”

April 08-09, 2017
汪詠梅傳道

當我在預備這週講道的時候,有一節經文特別打動我的心。那就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全城驚動,他們問:“這人是誰?”(太21:10)

耶穌自己也問過門徒這個問題。在《馬太福音》第16章,耶穌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門徒只回答了別人的看法,答案都是先知。耶穌追問他們:“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在這個特別的季節,在我們慶祝受難節與復活節之際,讓我們也來誠實地問自己這個問題:“這人是誰?”

我們讀到福音書中耶穌的教導,你認為這些話是出於神的口還是人的口?它們是否本該是人生的指南?

我們讀到耶穌所行的神跡,你是否相信它們真的發生?在一個崇尚理性、科學的時代,我們傾向於否定神跡,視它們為神話。然而,我們放眼看這個宇宙,沒有什麼不是神跡。正如神追問約伯的:“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誰為雨水分道?誰為雷電開路?使雨降在無人之地,無人居住的曠野?使荒廢淒涼之地得以豐足,青草得以發生?”路易斯(C. S. Lewis) 說:“每個神跡都用小字為我們書寫了神在整個自然這塊畫布上用大字已經書寫或將要書寫的內容,只是這些字太大,幾乎不為我們所察覺。”(Miracles)

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的救主,你是否真實地經歷神的同在、聖靈的感動、罪得赦免、生命改變、禱告蒙垂聽、疾病得醫治、危難時得幫助?

如果我們對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讓我們像彼得一樣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並且堅定地跟隨主。

 

 

甘心樂意的奉獻

February 25-26, 2017
汪詠梅傳道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三個月,神吩咐摩西讓會眾送禮物來建造聖所。雖然以色列人的禮物都來自埃及的擄物,是神讓他們在埃及人眼前蒙恩所得,神沒有向他們徵收建造聖所的費用,而是說:“凡甘心樂意的,你們就可以收下歸我。”(From every man whose heart moves him you shall receive the contribution for me.)換言之,神說:誰心裡有感動,願意參與這項聖工,你們就可以接收他的奉獻。

看重人的內心,這是神一向的宗旨。《撒母耳記上》16:7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在《以賽亞書》29:13,神譴責以色列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馬可福音》第十二章記載了一個窮寡婦的奉獻:眾人都往銀庫投錢,很多財主往裡面投了若干,一個窮寡婦來只投了兩個小錢。寡婦微薄的奉獻深得主耶穌的稱許,他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使徒行傳》第五章講述了一個反面的例子: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夫婦看見大家都賣田產房屋,奉獻全部所有給教會,也隨之效法。他們賣了田產,卻私自留下一部分價銀,謊稱將全部收入帶到了使徒的腳前。這對狡詐的夫婦被聖靈擊打,幾小時內相繼身亡。

保羅在奉獻問題上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各人要照著心裡所決定的捐輸,不要為難,不必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我們的周圍永遠存在有需要的人,教會也永遠有各樣事工需要支持,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捐得樂意的人?我想,唯一的途徑是參與事奉。在事奉中我們會深切體會到真實的需要,神的靈會在裡面感動我們,讓我們有一顆樂意奉獻的心。

 

神的誡命與人的自由

January 07-08, 2017
汪詠梅傳道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再次進入《出埃及記》的學習。如果從以色列民的角度說,這卷書的第一部分(1-18章)是信心建立之旅——他們看到耶和華神的大能,便知道他是他們祖宗的神,是自有永有的,那麼,這卷書的第二部分(19-40章)就是信心付諸實踐之旅——鑒於神大能的拯救,神要與他們立約,他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以色列人會守約嗎?

在這卷書的第二部分和《利未記》中,我們看到約的具體內容——神頒佈的十誡及各項條例規定。這週我們學習的第19章是立約的前奏。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前提是:“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以色列人守約的結果是:你們將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通過這樣一個約的關係,神期待以色列人“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第19章餘下的部分記載的是神在西奈山顯聖(theophany)以及他為此對百姓所作的吩咐,其中很大部分是警誡:以色列人不可以突破所定的界限,上山到神面前來觀看。

人天生嚮往自由,愛我們的神為什麼要為我們設立各種界限,頒佈各項誡命?很多非信徒讀聖經,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神是專制的暴君,是殘忍的神。他們問:憑什麼人只能敬拜耶和華,不可以敬拜其他的神?亞當、夏娃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他們吃的日子必定死?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東西會傷害我們,神愛我們,不希望看到我們的利益受損。這正如我們給孩子設立規矩,不允許他們做這做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心情舒暢,而是因為我們愛他們,想要極力保護他們。一個人信主越久就越會發現,在神設立的界限中他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遵守神的誡命,他過的是一個聖潔的生活,罪與撒但不能控告他。C. S. Lewis說過這樣一句話:“The harshness of God is kinder than the softness of man, and God’s compulsion is our

liberation.”(神的嚴厲比人的溫柔更仁慈,神的強制是我們的自由。)

在新的一年裡,惟願我們更加“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持定所承認的道 (2016-11-05/06)

November 05-06, 2016
汪詠梅傳道

 《希伯來書》4:14說,“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對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持定所承認的道”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它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持定所承認的道”意味著,你有勇氣當眾宣告你的信仰。當有人對你說“我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是叫人行善,佛教徒也好、伊斯蘭教徒也好、基督徒也好,只要他努力行善,最終都會進天國”時,你能夠坦白地告訴他:這個世界上可能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通往天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藉著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他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天父那裡去。

“持定所承認的道”意味著,你渴慕神,渴慕與他親近。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你迫不及待地要去向他禱告,跟他交流;你渴慕他的話語,一天當中常常思想他的話語;你知道神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以至於你不會去作錯誤的選擇。簡言之,“持定所承認的道”意味著你每天有認真的讀經、誠摯的禱告,每週到教會聚會,和弟兄姐妹們一起敬拜神。

“持定所承認的道”還意味著,你不做神不喜悅的事。在中國一座經濟很發達的城市,教會中有弟兄姐妹開地下錢莊,也就是非法集資,放高利貸,所賺得的利息大家分成,也用來奉獻給教會。試問:基督徒這樣做是持定所承認的道嗎?神會悅納他的十一奉獻,喜悅他用這樣的奉獻建蓋的寬敞美麗的教堂嗎?在另外一個地區,有信徒到教會做禮拜,熱心參加家庭小組,其中一個目的是向弟兄姐妹推銷產品,在教會中建立他的營銷網絡。這可以稱得上是持定所承認的道嗎?耶穌叫我們利用我們的弟兄姐妹了嗎?我想,多思想我們的大祭司是怎麼對待我們的,我們就知道應當如何對待我們的弟兄姐妹。《約翰一書》4:19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盼望我們在這個季度《希伯來書》的學習中,更深地認識我們生命的救主,持定所承認的道,在每日的生活中實踐出來。

 

 

 

從摩西看如何作神的僕人 (2016-09-10/11)

September 10-11, 2016
汪詠梅傳道

 時光進入九月,對於教會各團契來說,又是新的一屆職員就職時。很多弟兄姐妹都熱心在教會侍奉,可是一提起作職員就猶豫不決,其中一個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這個季度我們正在學習《出埃及記》,我想,從摩西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一些作神僕人的功課。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作神的僕人是神自己的揀選,是人的召命(calling)。在《出埃及記》第三章,我們看到摩西在何烈山牧羊時神親自向他顯現,呼召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作神的僕人有神的同在,神親自賜我們能力,帶幫助到我們身邊。摩西在蒙召時,以自己身份卑微、笨口拙舌、以色列不信,再三推辭。但是,神應許與他同在、賜他口才、指教他所當說的話和所當行的事,神也預備亞倫作摩西的口,賜予他手中的杖行神跡的能力。

第三,作神的僕人,我們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摩西生活在法老宮廷中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正義的品質,為受欺壓的人打抱不平。在他身上,我們也看到神僕人的忠心、順服,他凡事遵照神吩咐的去行,忠實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他是一個忍耐的人,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四十年,他承受了諸多怨言和攻擊。他也是一個謙卑的人,作為一個領六十萬人出埃及的首領、神親自設立的審判官,他虛心接受一個外邦人的祭司關於如何治理百姓的建議。從同一起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他的舍己:他為了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將自己的妻兒打發回岳父家;他從早到晚為百姓斷案,獨自背負自己幾乎不能擔當的重擔。更重要的是,他以神的心為心:當以色列人鑄造金牛犢、背離神時,他為神發義怒,摔碎了刻有十誡的石版;當神要滅絕那些悖逆之民時,他為他們祈求神的慈愛、赦免。

宗教改革家加爾文晚年在回顧自己踏上宗教改革的歷程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個很喜歡偏遠角落與幽閒之處的人,但是,神使用許多不同的繩索把我捆住,使我不得安寧,雖然我很不情願,神卻將我推上了舞臺。”弟兄姐妹們,和摩西、加爾文一樣,我們能夠作神的僕人,是神自己的呼召。讓我們忠於神對我們的呼召,與神同工,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團契和教會中彰顯神自己的榮耀與大能!

 

認識真神 (2016-07-09/10)

Jul 09-10, 2016
汪詠梅傳道

《出埃及記》第三章是聖經中最著名的章節之一。在這一章,神在何烈山的荊棘叢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打發他去見法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也向摩西啟示他自己——他是以色列人祖宗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他名叫耶和華,是自有永有的;神也應許摩西,他必與摩西同在。神對摩西的呼召和應許與神對他的啟示緊密聯繫在一起。倘若耶和華不是自有永有的守約之神,他對摩西的應許便沒有意義,因為他沒有誠信、也沒有能力實現他的應許;同樣,他的呼召摩西也沒有必要服從,因為,誰會遵從一個沒有永恆存在、不具終極權威的假神?

我手頭的和合本聖經給第三章所擬的標題是“神呼召摩西。”(新譯本:「神向摩西顯現」) 在我看來,這一章與其說是神呼召摩西,不如說是神啟示他自己。在這一章我們看到這位獨一真神的諸多屬性:

à 他的聖潔。“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à 他的信實。“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à 他的又真又活。“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

à 他的憐憫慈愛。“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

à 他與人同在。“我必與你同在;”

à 他的永存。“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

à 他的全知。“我知道雖用大能的手,埃及王也不容你們去。”

à 他的全能。“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的奇事,攻擊那地,然後他才容你們去。我必叫你們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你們去的時候,就不至於空手而去。”

7月13日晚教會將主辦一場普通話佈道會,主題是“回歸真神。”對尚在福音門外的朋友,講員要和他們一起探究:到底有沒有神?你信的是哪一位神?誰才是真神?為何要認識真神?怎樣認識真神?邀請未信主的朋友來參加吧。來,讓我們認識真神,得著在他裡面更新復活、永恆豐盛的生命!

 

 

發現神對我們的呼召 (2016-05-14/15)

May 14-15, 2016
汪詠梅傳道

最近我在主日講道分享《使徒行傳》19-21章,看到保羅上耶路撒冷一方面是聖靈的旨意,另外一方面聖靈也啟示他以及先知、門徒前方等待的是危險,保羅最終選擇順服聖靈的旨意,到達耶路撒冷。

弟兄姐妹們常常問一個問題:我如何知道神對我的旨意,或者,我如何知道神對我的呼召?首先我想說的是,神對我們的呼召不是偶然、突發奇想。創造我們的神對我們有他的旨意,他也比我們更清楚、更愛我們自己,他知道這個器皿適合做什麼、什麼對於這個器皿是最好的。其次,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也在我們的人生中親自預備,讓我們有朝一日有能力接受他的呼召。神對我們的呼召不是空降,他一定在我們的人生路途留下點點痕跡,最終讓我們看到一個清晰的畫面,明白這是我要走的方向,是神對我人生的目的。

發現神對自己的呼召歸根結底涉及到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需要在神面前長時間安靜地禱告。一般說來,發現自己的呼召有這些因素可以參考:1、聖靈在你心中的感動;2、你的恩賜,或者說特長;3、你所走過的道路,換句話來說,神對你一路的帶領;4、你所處的當下的環境。當然,最重要的是,神自己會一步一步地帶領,把你帶到一個境地,讓你發現走到這一步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是神對你的人生或人生的這一階段最好的安排。

神對我們的旨意從不隱藏,神會借助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讓我們明白他對我們的呼召。神也將我們接受這個呼召所要付出的代價清楚地陳明在我們面前,神給我們自由,讓我們考慮代價,然後決定是否跟從他。耶穌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10:37-39)願我們每個人發現了神對自己的呼召後,都願意遵從神的呼召。因為,他是我們的創造主,我們的好處不在他以外,他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屬靈提醒點滴 (2016-03-19/20)

March 19-20, 2016
汪詠梅傳道

幾年前我在寫學位論文時讀到英國二十世紀基督教作家C.S.路易斯的著作,對他的屬靈洞見十分佩服。今天我在教會牧會,想到他的思想也許也會對我們的會眾有益,故此作一點介紹。

路易斯認為,想要進入“內部圈子”(the inner ring)的渴望永遠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巨大的動力,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渴望進入身邊的小圈子。人們渴望進入“內部圈子”,不僅是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因為成為其成員、熟知其內幕、在外人面前彼此間的那種心照不宣,給人一種甜蜜的感覺。任何一個團體都面臨著成為“內部圈子”的誘惑,教會也不例外。有些人為自己成為教會的一員而自豪,不是因為其間的人信奉的是基督教,而是因為其他原因——因為這個群體的人教育程度更高,更有智慧,比自己以前遇到的人更可愛,等等。

路易斯提醒信徒不要做教會的鑒賞家。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基督徒,他們不斷地從一個教會輾轉到另一個教會,四處尋找自己可以委身的地方。路易斯說,上帝希望人成為學生,而四處尋找“合適的”教會則讓人變成批評家。上帝要求平信徒們對教會持批評的態度——拒斥錯誤或無益的東西;但上帝同時也要求信徒持一種不加批評的態度——敞開自己,謙卑地去接受一切現成的營養。

路易斯也提醒基督徒不要做自己鄰人的批評家。現世教會中的人都不可能完美——那位戴滑稽帽子的女人是個橋牌迷,那個靴子咯吱作響的男人是個吝嗇鬼……。基督徒要學會謙卑,捫心自問:“如果就我目前的狀態,我尚且認為自己某種意義上是基督徒,那麼,坐在我旁邊的那些人,憑什麼他們身上的各種罪就證明他們的信仰是虛偽的呢?”路易斯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去教會的人是平常自己不願意為伍的鄰人,因為他們唱歌跑調、靴子咯吱作響、長著雙下巴、身穿奇裝異服,就認為他們的信仰可笑,認為自己與他們一起做禮拜是屈尊降卑。

願我們每個人都在神、在人面前謙卑,目光、心思意念單單地指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以認識他為我們的至寶。

 

再思彼得三次不認主 (2016-03-05/06)

March 05-06, 2016
汪詠梅傳道

         最近我在以斯帖團契帶領查經,查到《約翰福音》最後一章,時逢中國發生一起基督徒律師因替教會維護權益被迫在電視臺公開認罪悔過事件,不由地對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穌三問彼得愛主之心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其中看到神的主權、神的信實、神復活更新生命的大能。

基督徒常常將彼得三次不認主當作一件負面的事情來看待,然而我們有沒有想到,即便在這樣一起負面事件當中,神仍然有他奇妙的計劃,仍掌管王權?也許,神藉彼得的軟弱保守了彼得,使他將來能夠在聖殿、在公會受審時、在外邦人哥尼流家中見證主。神也藉彼得三次不認主,讓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對主的信心和委身不足。在“最後的晚餐”上彼得曾在主和其他門徒面前誇口,“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須與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但在提比哩亞海邊,當耶穌問他,“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可能指其他門徒]更深嗎?”彼得不敢再誇口。耶穌頭兩次都是用的“愛”字在希臘文中是ἀγαπάω,指的是人對神的一種特別敬虔的愛,而彼得三番回答“我愛你”用的都是 φιλέω,指的是朋友之間親密的關係。彼得仿佛在承認:主啊,你知道,我對你的愛沒有達到我應當有的那個層次,我對你的愛還只停留在朋友之愛的階段。

耶穌藉三問彼得愛主之心、三番託付牧養群羊的責任,恢復堅固了彼得的信心,神的信實和大能在此顯明。儘管彼得三次不認主,主並沒有撇棄他,而是在提比哩亞海邊重新確立他對彼得的呼召——得人如得魚。那位在大祭司的使女和僕人面前三次不認主的彼得,當復活後的耶穌告訴他,他將來要為主殉道時,義無反顧地跟從了主。在《馬太福音》16:18,主耶穌宣告:“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使徒行傳》記載的教會歷史證明,神的預言沒有落空。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