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2-23, 2020
李耀全牧師

列宣家親愛的弟兄姊妹:

謹在這疫情大流行期間問候大家安好!近日呈現第二波的跡象,我希望您安全,不但好好活著,更要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憐憫下,面對挑戰之中仍能不斷長進。願上帝的平安與你同在!在我個人方面,我正在力求“以勤補拙”,彌補智慧的不足,爭取更多時間親近神,反思如何能“作為一個無界限的牧師”的意義並探討如何能領導列宣家成為一個以基督為首的“無圍牆的教會”。
我在過往的數週,曾分享我們處於疫情大流行的“新常態” 中。我們現正謹慎地逐漸重新開放。正如我所說,我們需要學習成為“沒有圍牆的教會”(8月1/2日),教會需以三方面的重要方式作出“轉型”(轉化):
1. 「化整為零」:轉化教會建立小組
(Transform and buildup the Church with more cell groups)
2. 「基督使者」:轉化信徒人人皆兵
(Transform and equip members to be “ambassadors of Christ”)
3. 「社區教會」:轉化群體深入社區
(Transform our Church community to a “Community Church”)

我們將會思考這三種方式作轉化,第一個“轉化”是“透過更多的小組來轉化和建立教會”。首前,我必須趕緊說,這些方法實際上不是疫情大流行帶來的新發明的方式,而是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重新應用的方法。儘管在過往,我們沿用以固有的方式 “運作教會”,同時亦不斷有些“改進和更新,”但現時我們卻需要真正而徹底的“轉化”(羅12:1-2)。連我們自己,包括教會在內,再也無法維持過去的常態,我們也不能依靠多年來所建立的“完善”堂址,結構和運作,我們現在被迫重新考慮作為“基督的教會”對於我們真正的意義。但是於我而言,這實際上可能是變相的祝福,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重新回到聖經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中。

初期教會的聖經模式

若我們回到初期教會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神的靈一次又一次地將成千上萬的新信徒加添給教會(如徒4:4中的5,000人;對照2:47),但是新信徒卻沒有像今日的大或小教堂可聚會。路加告訴我們,在敬拜和聚會中有兩種基督徒生活模式:群體共同崇拜及家庭團契。我們讀到:“他們天天同心在殿裡恆切地聚集,一家一家地擘餅,存著歡樂和誠懇的心用飯,又讚美神,並且得到全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 (徒2:46-47)
首先,我們注意到,基督徒並不只是在星期日實踐信仰,因為基督徒的生活是“每日”的活出信仰。作為基督徒不僅意味著“去教堂”,而且還須“活出為教會生活”,亦即,每天在社區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關鍵要素是:委身於使徒的教導,其中包括耶穌的教導(2:42)。最重要的是對神聖言的研讀和著重使徒的教導(如主所教導)。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團契(koinonia,分享/團契),在靈糧和物質的共享。接著是擘餅(2:42;44),他們在家裡聚會時分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聖餐”記念主和愛筵,這是(與我們現在崇拜中才有“聖餐”的模式不同)。還請注意的是,他們的喜樂來自彼此無保留地分享食物和團契。毋庸置疑,在廣義方面,祈禱已融入了他們所做的一切之內。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讚美神,並得著全民的喜愛”,重垂直角度往上看,他們誠心地敬拜神,從平面橫向看,他們建立了相互愛和關切的關係。那是初期教會的“常態”基督徒生活,那時一切也從無到有。必然地,在信徒的家中成就了很多事情(如:腓立比教會最初在呂底亞的家中聚會,徒16:11-15)。教會的成長是由於有力的宣講和這種共同生活、同心敬拜神和彼此團契所產生的結果。疫情大流行不經意地使我們進入了這種模式之中,問題不僅在於“我們在新常態中能否適應得當”,還在於我們能否回復早期教會所實踐的基礎實行(舊常態)。雖然時代不同,但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西方教會及東方教會簡史

自初期教會時期以來,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壯大及減弱。當我在歐洲旅行時,我總是著迷於看到基督教在不同國家歷史上的突出地位。隨著教會發展機構化,由於神學,歷史和地理原因,早期教會的關鍵要素變成了不同的傳統。小型教堂鄉村中建成,大型座堂教會和大教堂建造於城鎮中。許多基督徒開始“去教堂”而不是作為教會,活現教會。

正如歷史顯示,西方教會之所以衰落,並不是因為缺少敬拜場所,而是因為基督徒之間缺乏良好的“教導”和共享團契。如今,隨著西方國家進入後現代基督教時期,許多大教堂已空無一人,但是有些福音派的教會則透過以紮實的聖經教學和緊密的“身體力行生活”回到聖經模式而蓬勃發展,其中包括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祈禱、聖經研讀和良好質數的團契生活。
很多時候,即使面對迫害和挑戰,教會也能蓬勃地發展。例如,倘若我們回顧中國教會發展的近代歷史,我們知道,在1949年共產黨政府接任時,基督徒人數不到100萬。教堂陸逐關閉後,基督徒實際上開始在“家庭教會”中聚會,而基督徒人數不是減少,反而奇蹟般地增長到今天的官方(保守)估計數目2000萬(其他估計數目高達6000萬或更多)。儘管社會政治形勢不利,但這種驚人的增長還是出現了,因為家庭教會遵循初期教會中家庭聚會的模式而倍增。過去,我有幸探訪了其中一些“家庭教會”,可見證到中國基督徒的活力。有些人以往在家庭中聚會,但是其中一些在城市中的不少已搬到了更大的地方,有成千上萬的信眾。現在,許多公開的教堂都重新開放了,信徒在當中敬拜的來自四方八面。
疫情下的共同敬拜和團契

我們相信,至少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特別是由於疫情帶來的限制,唯有通過使用初期教會的家庭聚會模式回到基督教生活的基本要素,教會才能蓬勃地發展。其中之一的途徑是建立更多的小組(關顧小組),並好好與在線崇拜結合,例如,於在線崇拜(Zoom視頻崇拜)之前後的分享和分組討論室,或建立更多共同分享的興趣和重點小組,即從敬拜轉向團契,相輔相成。
Heidi A. Campbell (2020) 總結了進行在線教會的三種策略。 (參“宗教團體在嘗試進行在線教會時需要考慮什麼” 一文)就是1. 轉移(transfer); 2.翻譯(translate); 3.轉型(transform) 。首先通過「轉移」,策略是將我們離線進行的一切轉移到在線。另外通過「翻譯」,我們嘗試修改崇拜的“儀式”(流程)和空間以適合有限的屏幕,就像表現節目的格式(有如我們現已在一些團契中所做的那樣)。最後通過「轉型」,意即實施使用在線平台(先錄後廣播),並將崇拜聚會改為“家居傾談”(爐邊聊天) 。
顯然,這些策略較為適合北美教會。儘管如此,我認為Heidi A. Campbell的評論很有見地。她認為:“成功的在線群體和教會的經歷在於能夠致力在培育與會友之間的彼此關係。教會應以轉向數碼崇拜視為創造對話的機會,關心和鼓勵的獨特空間的維繫,該空間著重於加緊與共同信仰群體內的人際關係。社交媒體和數碼平台的交互功能可以提供教會成員和領導者之間更深層次的個人聯繫,而不僅提供以廣播為中心的單向教會服侍。數碼媒體可用以建立親密而富有同理心的交流,而不是以牧師作為智慧的源泉,可容讓會眾和教會領袖在如何能度過這個不確定的時期內以聖經見解分享鼓勵和造就的話。”

我認為,除了回到初期家庭教會的基礎模式之外,我們還需要充分利用數碼科技,但必須保持平衡。並且,“作為教會”在今天也存在著文化和社會因素,實在是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模式”。由於我們在列宣家的各有不同特色中,我們擁有獨特的語言和不同年齡組別兩文三語的會眾,因此每個組別也必須找出最適合他們的方式,設立更多的小組,並善用在線崇拜以發揮最大限度。儘管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有所不同,但在基督和聖靈中卻是合一的。讓我們為著能實現這些目標團結一致同心祈禱。

主僕
李耀全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