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1-22 2015
陳宗遠傳道

今年九月,當一具敘利亞男童的屍體沖上土耳其海灘,頓時引來國際迴響。然而,迴響持續多久?日前,瑞士傳媒監察機構 European Journalism Observatory 審視歐洲多國傳媒,發現迴響只維持一週左右,之後無以為繼,輿論很快回到起初立場。東歐、波羅的海一帶傳媒,更鮮有報導這樁新聞!

隨著上週五巴黎恐襲,有些國家頓時收緊難民政策,以防恐怖份子混入,伺機生事。美國更有廿七個州份表態拒收難民。加拿大呢?十一月十八日,The Globe and Mail 刊登評論文章,指出愈來愈多國民提出兩條問題:第一、加國能否在本年底之前吸納二萬五千名難民?第二、加國能否阻止恐怖份子喬裝難民滲透?聽電台「烽煙」節目,有些市民反對接收難民,有些則認為不宜操之過急。

筆者無意為政府的「二萬五」護航。若操之過急,只會演變成加拿大版的「八萬五」,流於「假、大、空」。(按:所謂「八萬五」,是香港1997年一項房屋政策,但終屬空中樓閣,黯然撤回。詳參維基百科。)

筆者認為,安檢固然重要,但不應置難民於絕望輾轉之中。他們已經虎口餘生,如今漂泊流離,若無法掙脫悲苦的命運,加上遇上不良引導,會否將仇視目光轉移至歐美?況且,冤有頭,債有主,恐襲發生,責不在難民,乃在於恐怖份子。當然,若再追溯下去,今日中東亂局,誰之責?

筆者要問:何故人心如鐘擺?此一時,彼一時?時而悲天憫人?時而萬分審慎?甚至排拒?我們惻隱之心,會否流於三分鐘熱度?究竟如何情理兼備?

或許,時代動蕩,我們容易受眼前時局影響,容易慌忙調整立場。但這樣一來,我們的身份、使命、定位,會否容易褪色?

此際,想起三段經文,盼互勉:第一、馬太福音廿四12: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受罪惡影響,將焦點轉移到自己,對神對人的愛心逐漸冷淡。我們若只關心自己,愛心只會打折扣。第二、加拉太書六9: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因為惡事頻生,意興闌珊。流淚撒種有時,歡呼收割有時。第三、提摩太前書二2:求主幫助在位掌權的,讓他們有智慧,曉得分辨,並且有週詳計劃,既能保障國民,又能幫助難民,轉危為機,讓福音能傳給未得之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