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04-05, 2014
李耀全牧師
有一日主耶穌在某一個地方祈禱,完畢時,有一個門徒對祂說:「主啊!求祢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一樣。」(路11:1) 故此主耶穌便教導門徒禱告。這禱文固然是「主」的「禱文」,其實更是「門徒」的「禱文」。主耶穌和祂門徒的關係突顯在禱文的首句,即「我們」(信徒)與「天上的父」的關係。主耶穌乃「我們」與父神的「中保」,故此我們禱告的主要對象乃「天上的父」,而我們是「奉主耶穌的名求」(太18:19-20)。
主耶穌另在「登山寶訓」中亦教導群眾(太5:1,2) 有關禱告的要素(太6:5-15),而其重點在上下文亦多次强調 — 無論是在施捨、禱告或禁食,操練的關鍵乃我們信徒與父神的關係。故此「我們」是指作為敬拜主與祈求主的信徒群體。
我們是向「天上」的父禱告,有別於在「地上」的父。主耶穌在下文教導「祈求的就得著…」而主自己解釋說:「你們中間哪一個人,兒子向他要餅,反給他石頭;要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邪惡,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難道不更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太7:7-11)。有時「地上」的父是邪惡的,在「天上」的父卻永遠是仁慈的、公義的、聖潔的…,故此我們可以滿有信心,父神一定會按祂的美意聽我們誠懇的禱告,給我們最好和最美善的。
我們在天上的「父」。「父」在原文乃「Patēr」,而在當時慣用的亞蘭文土語乃「Abba」(阿爸),正如主耶穌向祂自己的父禱告時用的稱呼(參可14:36:「阿爸、父啊,祢凡事都能作…」)。使徒保羅亦教導說:「你們接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使你們仍舊懼怕:你們接受的,是使人成為嗣子的靈,使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親自和我們的靈一同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5,16;另參加4:6,7)。不錯,「阿爸、父」乃孩子對父親親暱的稱呼,但它亦是成人對他/她父親尊敬的稱呼,既是親密的,仍帶著敬重,不像西方的「Daddy」那麼隨意。
故此「我們在天上的父」一方面提醒我們「父神」是帶有權柄、温情與親密,而另一方面「在天上」提醒我們祂的主權統治萬物(包括歷史與政治局勢等)。其實「天上的父」的概念早在舊約可見(參申14:1;32:6;詩103:13;耶3:4;31:9;何11:1)。在香港和世界各地政治動盪的局面裡,我們在天上的父仍然掌管一切,關心每一個捲入其中的市民及維持秩序的紀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