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2-13, 2015
李耀全牧師

十二月六日(主日)「阿公」(張福慶老弟兄)黃昏六時半在家安詳地離開塵世,在世寄居的日子九十七年。那天早上十一時筆者與陳宗遠傳道,按聖靈的帶領,前往陳偉文、陳張瑩芝的住所為他們三人施聖餐,深深感受到聖靈的同在,透過聖餐經歷體驗主耶穌由死而復活所帶來的平安、喜樂與盼望。這是「阿公」最後一次的聖餐,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次。

近日常常面對「生、老、病、死」的事件與現實,先是我們親愛的趙志行弟兄之愛妻趙何佩儀 (Sophia) 姊妹突然離世,後是「阿公」百年歸老。無論長短,我們在世都是「客旅」(異鄉人) ,是「寄居」的。其實從舊約到新約,聖經人物都說過同樣的話,這真理也是古今中外人人所承認的。

大衛王為神預備建造聖殿的材料奉獻給神 (卻留給兒子所羅門去完成大業),在逝世前不能不承認:「我們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代上29:15)  這是大衛王晚年的感嘆。

不過,這思維並不僅是人的感嘆,更是神所命定的。耶和華在西乃山早就對摩西如此說:「地不可永(遠)賣(掉),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不過是寄居的客旅。」(利25:23) 亞伯拉罕、雅各都看他們在世是寄居的 (創23:4;47:9)。故此大衛在詩篇如此禱告:「耶和華啊!求你垂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你不要緘默;因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所有的祖先一樣。求你不要怒視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喜樂。」(詩39:12-13,新譯本)

到新約「寄居」的概念持續,使徒彼得勸我們:「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彼前2:11,新譯本)。既然我們在世是「寄居」的,我們就要好好敬虔渡日,作美好的見證,因為我們要面對「鑒察的日子」(彼前2:12)。

最重要的教導出自希伯來書。亞伯拉罕「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 (寄居),好像在異地 (異鄉) 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 (設計) 所建造的。」(來11:9,10)。希伯來書的作者的結論是:「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異鄉人)。因為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卻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來11:13-16)

在此與同是「客旅」(異鄉人)和「寄居者」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