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2-13, 2015
李耀全牧師
「這裡的人(比里亞的人),比帖撒羅尼迦的人開明,熱切接受主的道,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結果他們中間有很多人信了…」(徒17:11 – 12a,【聖經新譯本】)
筆者最近常思考基教訓練與神學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無論是我牧養的列宣家的主日學課程,還是我在背後推動建立的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温哥華校園),都展開新一年的學習。若將上述經文應用於教會,教會該如何培育「開明」(noble)的信徒呢?這課題正是今日加拿大及普世華人教會燃眉之急,也正正是我們教會當前的急務!
在比里亞之前,保羅與西拉到了帖撒羅尼迦在猶太人的會堂證道,說明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就是基督。結果有猶太人信了,還有一大群虔誠的希臘人,連同一些顯要的婦女。但猶太人中也有人嫉妒起來並騷動全城,為要捉拿保羅與西拉。值得留意的是當時保羅乃「根據聖經與他們辯論」(徒17:2),受眾有不同背景的人,有些人接受了福音,也有些人起來對付他和西拉。但保羅忠心教導,到了比里亞同樣繼續忠心教導。
今日我們面對着多元文化的社會,當中有不少人對基督教的信仰與價值觀充滿敵意。在加拿大華人教會中,我們的言語、文化、社會背景也不盡相同。要建立兩文三語群體的教會,護教、培靈和佈道都是莫大的挑戰。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要像保羅一樣,面對不同的受眾,無論在何處,一樣「根據聖經與他們辯論」。我們需要忠心的老師與導師。
在比里亞亦有人信了主,但區別是這些信了主的人首先是「比帖撒羅尼迦人開明(noble)」(徒17:11a),而原因是他們除了「熱切接受主的道」,他們還努力「天天考查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徒17:11b) 他們當中沒有人因嫉妒而拒絕保羅和他們的教導。他們的「開明」(noble,指情理兼備的崇高思維與生命,不是指「開放」) 是有兩大元素: 感性的回應(「熱切接受」) 、理性的追求(「考查…要知道…」)。我們需要「開明」的信徒。
若教會要成功地傳福音領人歸主,教會便首先要以聖經為基礎,做好我們的基督教教育,造就一些「開明」愛研讀聖經的信徒。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