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1-12, 2018
周力行牧師

在歐洲,城市發展最快速的時間約在主後1150至1250年。在短短的一百年,城市人口增加了八倍。雖然如此,城市人口仍不過佔總人口的百份之五。大部份人還是生活在鄉村環境中,或封建制度以下。
城市生活令人的社會角式及工作模式也改變了:不再只是家庭的一員及種田的農民。城市人成為了消費者、工人、商人、學者、醫生、政府官員、律師等。漸漸地,工作種類及性質不同的人需要在同一空間生活,也服侍各人的需要。
中世紀的城市,尤其是北歐很多的城市,是基督教屬靈生活的神聖之地。有些城市的設計是按啟示錄21章的形容 – 十二城門 (如佛羅倫斯,也稱翡冷翠),以致當城外的人進城時就仿如進入天國。城市也是當時的道德中心,學習在不同地域令人敬佩的事跡。守聖餐更是整個城市的盛事,而不單是教會內的崇拜項目。大學在城市中設立,為的是要學習聖經。這重點後來才慢慢的轉離了。
不能不想到的當然是中世紀城市中的大教堂。宏偉的教堂是城市的代表。教堂的設計有很多的象徵性意義。例如三層的設計是表示神的三位一體,顏色玻璃窗是讓人產生進入教堂就如進入神國的感受。這些特點在歌德式建築之中最為明顯。
當小城市的人數漸漸增多,當教堂的領袖漸漸多管理內部行政,有一羣人則關注在城中的流浪者及貧困者。這些基督徒 (在當時大部份城市居民都是基督徒) 向有需要的人提供生活援助,服侍他們,又向他們傳福音。後來城市中所建立的濟貧院 (Almshouse), 醫院及基督教機構的地方都向有需要的人開放 – 異鄉人、無家者、疾病的、被遺棄的等,讓這些人得到生活上的幫助,也得到福音的好處。
今天,這些情況在我們的城市巳不復見。城市的設計不再讓我們想起天國,敬拜神不再是城市生活的中心,教堂不再是城市中最觸目的建築物,而城市也不再是學習道德的地方。在這環境下,你我能否保持在城市中作光作鹽的特質;每當我們步入教堂時能否想像我們是步入天國而敬拜 (大堂的顏色玻璃窗及金燈臺);每當我們離開教堂 (或教會/弟兄姊妹) 時我們是否直接或間接的服侍那些也在我們的城市中生活而在不同方面都有需要的人羣?
願神加倍的賜福予你及祝福教會。
(部份資料選自 Philip Sheldrake, The Spiritual City, 2014)